【来源】:为蓼科蓼属植物火炭母Polygunum chinense L.,以全草入药。四季可采,洗净晒干或鲜用。
火炭母,别名翅地利、火炭星、火炭藤、白饭藤、信饭藤,拉丁文名Polygonum chinensis.蓼科植物火炭母为多年生草本,全株均可入药。茎近直立或蜿蜒状,高达1m,茎圆柱形,略具棱沟,光滑或被疏毛或
腺毛,斜卧地面或依附而生,下部质坚实,多分枝,匍地者节处生根,嫩枝紫红色。
【种名】:火炭母
品种情况:《中国药典》1977年版一部,在火炭母项下尚收载该品的变种粗毛火炭母Polygonum chinense L.var.hispidum Hook.f.的全草。
【资料来源】:《广东省中药材标准》第一册叶味酸,可食。
【炮制】:除去杂质,整理洁净,切成长段,干燥。
性味
【归经】:酸、甘,寒。归肝、脾经。
主治
感冒、
流行性腮腺炎、扁桃腺炎、咽喉炎、赤白带下、风湿骨痛、肠炎、痢疾、皮炎、湿疹、跌打损伤、乳痈疮疖。
【贮藏】:置干燥处。
功能
主治:清热解毒,利湿消滞,凉血止痒,明目退翳。用于痢疾,肠炎,消化不良,肝炎,感冒,扁桃体炎,咽喉炎,白喉,百日咳,角膜
云翳,霉菌性阴道炎,白带,乳腺炎,疖肿,小儿脓疱疮,湿疹,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0.5~1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性状鉴别
该品呈藤茎状伸延,长40~150cm。茎呈扁圆柱形,直径3~6mm,棕色至紫棕色,略具纵沟,嫩枝紫红色,节处有不定根,节间较长,节部膨大,紫色;质脆。老茎质坚实,易折断,嫩枝
断面髓部明显,黄白色而疏松。叶互生,多皱缩或破碎,完整叶展平后呈卵状长
椭圆形或卵形,长5~10cm,两面近无毛,桔黄色或黄绿色,主脉两面隐约可见,有紫黑色或灰白色“V“形斑块纹;具柄。托叶膜质鞘状,抱茎,浅黄棕色。气微,味酸、微涩。
考证
该品为广东地区常用中草药。始载于《图经本草》,列入外草类,云:“
火炭母草,生南恩州原野中,味酸,无毒,去皮肤风热流注,骨节痈肿疼痛,茎赤而柔似细蓼,
叶端尖,近梗方,夏有白花,秋实如菽,青黑色,味甘可食,不拘时采叶,捣烂于(土自)器中,以盐酒炒敷肿疼处,经宿一易”。《植物名实图考》
吴其浚曰:“火炭母草俗呼乌炭子,以其子青黑如炭,小儿食之,冬春尚茂,俚医用以洗毒,消肿”。所述乃是本种川。《唐本草》称为
赤地利,谓:“
味酸、平,无毒。主赤白冷热诸痢,断血破血,带下赤白,生肌肉。所在山谷有之”。《中国药典》1977年版一部收载。
园林用途:火炭母为园林垂直绿化材料,适合庭院、花径或建筑物周围栽植,颇有野趣。根和茎可入药。
(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