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绿洲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67|回复: 3

信息时代乌托邦的复兴及其价值

[复制链接]
赤爱 发表于 2009-8-31 13:4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信息时代乌托邦的复兴及其价值
陶文昭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社会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变迁,乌托邦也从传统乌托邦、现代反乌托邦发展到信息乌托邦。信息技术的虚拟性是新的地理大发现,它开拓了构造乌托邦的新空间,提供了感受乌托邦的新实践。信息乌托邦仍然具有传统乌托邦的局限,同时也传承着传统乌托邦批判现实和设想未来之价值。在冷战之后社会主义低潮之际,在社会信息化加速发展之时,乌托邦并未终结。乌托邦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未来的设想,更具有时代价值。

关键词:信息技术;乌托邦;反乌托邦

一、信息时代乌托邦的复兴

随着社会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变迁,乌托邦思想自莫尔以来大致经历了三部曲,即从传统乌托邦、现代反乌托邦发展到当代的虚托邦。

农业时代的传统乌托邦。莫尔1516年出版的文学对话体著作《乌托邦》,被公认为近代乌托邦的源头。全书的第一部分揭露和抨击了由于圈地运动而导致的“羊吃人”的不合理社会现象,反映了封建专制和资本原始积累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第二部分通过介绍乌托邦岛上的情况,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社会,那里没有私有制,没有商品货币关系,人人参加劳动,没有脑力和体力劳动对立,公民一律平等,采取民主选举,按计划组织生产,社会拥有丰富产品,实行按需分配,对儿童实行集体教育。“财产公有是乌托邦的最大特点”,“莫尔断言私有制是万恶的根源”。[1](第4页)。莫尔之后乌托邦著作中有代表性的包括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摩莱里的《自然法典》等。虽然后来的乌托邦著作形式有所变化,比如有些不采取文学形式,而是采取法律的形式,但都是前工业时代的产物。依照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中的划分,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也被认为是空想社会主义者。恩格斯著作里中文的“空想”,是从原文的“Utopia”翻译而来,也就是说恩格斯文章中的中文“空想”也等于“乌托邦”。当然,三大空想家本人从不自称是乌托邦主义者,他们常常自诩为科学家、发明家、实业家等等。他们所处的时代正是工业革命时期,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摆脱了莫尔时代的农业乌托邦的局限。但是,那个时代工业革命还在发展,资本主义还不成熟,“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2]从这个意义上,三大空想家所设想的新社会制度,从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乌托邦。

工业时代的反乌托邦。20世纪是一个大工业时代,也是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实践的时代。苏联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种种的缺陷。苏联社会主义的建立,曾经被众多的欧洲左派知识分子所心驰神往,但那里的真实情况是,自由和货柜上的日用品一样稀少,所有的真相都被掩盖在宣传的下面,所有的脸孔和微笑都只是机械的重复,每一个人都被强力的意识形态和契卡所控制着。①这个工业时代的社会主义模型,远远不是人们浪漫设想的乌托邦。与此同时,西方的大工业资本主义也充满着对人的压抑。残酷的现实引发了对这种现实的冷静思索,在撕碎乌托邦的幻想之后,一些人走向了乌托邦的反面,即构思反乌托邦(dysutopia)。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阿尔杜·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叶·扎米亚金的《我们》,被认为是著名的反乌托邦三部曲。英国作家奥威尔在1948年写的一部名为《一九八四》的小说,假想了一个大洋国。在这个社会中,人们无论在工作场所、公共场所还是私人处所,都处在电幕的监视与控制之下。在那里,最高的统治者是老大哥,权力极度膨胀。权力通过控制人的思想、意识、感情、记忆、希望、欲求、感觉和念头,从而控制一个人的外在行为和活动。在扎米亚金的《我们》中,没有我,只有我们,没有其他国家,只有惟一国,只有一个领袖,只有一种食物,天空也是消过毒的、一尘不染的天空。人没有名字,只有号码。虽然说这些反乌托邦作品被看成是指向社会主义的,但社会主义尤其是苏联并不是他们反乌托邦的唯一目标。比如赫胥黎的《美丽的新世界》,就以美国梦的实践为基础,矛头主要指向科学主义。奥威尔的《一九八四》,的确以极权主义为目标,但他在给《我们》所写的评论中指出,扎米亚金似乎针对的不是任何特定的国家,而是工业文明所含有的目标。库玛在《近代的乌托邦和反乌托邦》指出,这也是奥威尔对自己的《一九八四》的目标的陈述。

信息时代的新乌托邦。在20世纪工业时代乌托邦的幻灭之后,在西方主流学者的“意识形态的终结”、“历史的终结”的思潮之中,乌托邦似乎也应当终结了。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在一些传统乌托邦衰退之时,各种形式的乌托邦,如自由市场乌托邦、生态乌托邦、极权主义乌托邦、全球化乌托邦等,正在世界各地流行。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型的乌托邦。在20世纪末期,互联网上纷纷出现了以乌托邦命名的网站旗号,如玻璃乌托邦、乌托邦摇滚世界、乌托邦海岸、程序员的乌托邦、乌托邦花园、乌托邦原创文学基地、乌托邦交友中心等等。由于网络技术最大的特征就是虚拟,也可以将信息时代的乌托邦套用为虚托邦,有人也称V托邦、E托邦。V就是英文字Virtual的简称。这个英文字现在一般译作虚拟,其实英文的原义是“实际上的”或“实质上的”的意思。电脑模拟的虚拟世界,既虚拟又很真实。张系国这样地描述他的V托邦,信息时代流行着V公司、V大学等,也可以有V家庭和V婚姻,如果基因工程再进步下去,甚至会有V人类。这样的V人类可以和其它V人类经过V婚姻,组织V家庭,进V公司上班,到V大学上课,住V公寓,养两个V宝宝,死了就搬入V坟墓。这完全是一个虚拟的全景社会。[3]

运用信息技术的虚拟,小而言之可以构建虚拟社区,较大一些则是虚拟城市,更进一步就虚拟世界。曾有学者依照自由、民主、公正、平等的四大自由主义的核心理念,设计一个基于网络的理想化的大型乌托邦国度,并以古希腊神话中的智能女神雅典娜命名。这个虚拟的雅典娜大陆分为九大城区,包含详细精确的地图,网民可以自由往来其间,并选择合适的城市街区定居安家。如果有足够的网络宽带,每个网民可身处于信息技术生成的三维场景内,感受不同的街景与不同的建筑物。依照构建者的设想,这个虚拟的雅典娜大陆的最终目标将是建设成一个完美化的乌托邦世界。它拥有完善的宏观政治制度(民主选举、虚拟公民权利保障、不同职业身份与级别各自拥有相应的职能权限)、经济制度(虚拟世界的基本资源设置,包括衣食住行四大体系,工作体系、国营垄断原材料制造行业、工商制度、劳资规则、稳定的通货膨胀率、虚拟公司上市制度、虚拟股市制度等等)、法律制度(基本法、婚姻法、公司法、刑法等)、行政机构(税务局、工商局、法院等),以及延伸的一系列社区内容(包括设置虚拟世界的各种报纸、电子刊物等传媒宣传体系以及各类沙龙、论坛、聊天室、辩论中心、问答咨询中心等公共领域)。这个雅典娜大陆是根据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构建的。同理,其他的社会政治理论,如民主主义、共产主义,也可以在网上建构以相应理念为核心制度的不同乌托邦国度。[4]

这个虚拟的世界,被称作是信息时代的新的地理大发现。超越现实的乌托邦,早期有两种藏身之地,一是与此地相对的异邦,另一是与现在相对的未来。16世纪的早期乌托邦主义者如莫尔、康帕内拉,较多地假托于异邦,因为那时世界上还有许多不为人所知的角落,他们作品里的大洋中虚无飘渺的小岛,成了令人向往的仙境。而在地理大发现之后,假托的异邦失去了神秘的空间,因此19世纪之后的乌托邦论者,只能更多地去设想未来了。的确,这个时候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兴起,进步主义哲学成为当时的主流,人们普遍乐观地预测未来。圣西门等的设想,都自认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是符合规律的即将到来的明天现实。当今科技革命的乐观主义,为假托未来的乌托邦提供了基础。而更重要的是,信息时代来临的新的地理大发现,在现实空间之外,一个虚拟的空间呈现出来。这个空间的领域几乎是无穷无尽的,而且可以依照主观的愿望进行自由的型塑。因此,乌托邦在经历否定之否定之后,在信息时代孕育着新的复兴。

虚拟的空间带来了新的乌托邦体验。一方面,虚拟技术为大众提供了虚拟实践。利用虚拟现实技术,

计算机可以产生三维的基于感知信息的临场环境,该环境对用户的控制行为作出动态反应,并为用户的行为所控制。在这个虚拟空间里,由于物质存在以及人与人的交往都表现为数字化符号形式,使得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原有的社会环境、利益关系和社会规范的约束。这种技术为人类提供了一种新的实践方式,即虚拟实践。这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生存体验。比如,网民可以在虚拟世界中创业、工作、消费、休闲、讨论和交友,有政治兴趣还可以去竞选或参加投票选举。这是过去的乌托邦所不能提供的生活体验,虽然是虚拟的,但在某种意义上又是实实在在的。另一方面,虚拟技术为学者提供了试验手段。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赫胥黎的“美丽的新世界”,再到哈贝马斯的“交往乌托邦”,几千年来人们从未停止过对理想化的乌托邦世界的各种理论设计与建构。然而社会科学不能如自然科学那样进行实验室试验。历史上,每次人们依照乌托邦蓝图对社会进行总体性的改造,结果不仅没有创造完美的世界,反而常常带来不可预计的灾难性后果。这也成为反乌托邦的社会土壤。而如同雅典娜大陆这样基于网络的大型虚拟乌托邦,为理想社会模式的试验提供了空间。在这样的空间,可以尝试不同社会设想,可以对设想进行不断的修正或升级,而不会造成巨大的社会代价。正如模拟核试验代替真实核试验一样,模拟的乌托邦为社会制度的实践开辟了可能的途径。

二、信息时代乌托邦的价值

信息时代的乌托邦毕竟还是乌托邦,存在着乌托邦共同的缺陷。因此,早期对乌托邦的置疑和批判,至今仍然有效。20世纪是对乌托邦深入反思的世纪,对乌托邦的批评不仅涉及其手段,也涉及其目标,不仅涉及其空想的程度,脱离现实的程度,更深入地涉及其理想的性质和内容。米兰·昆德拉有一段名言,大意是人们受到乌托邦思想的迷惑,拼命挤进天堂的大门,但当大门在身后砰然关上时,却发现自己是在地狱里。几乎所有乌托邦理论看来都是吸引人的、激动人心的,许诺给人们以美好和幸福。但问题在于是缺乏达到这一理想社会的现实途径。乌托邦要求人们能长期地承受一种过重的负担,或严格的政治和道德方面的约束,而且涉及的还不是少数优秀者和少数具有献身精神的理想主义者,而是绝大多数具有人性

一般弱点的普通人,也不是涉及一个短时期,而是一个很长的时期,甚至永久。美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梯里希认为,乌托邦理论的谬误在于它忘记了人的有限性和弱点。由于人自身是有缺陷的,所以人类社会注定达不到至善至美的乌托邦。当代的信息乌托邦,着力于描述未来的图景,但在实现的手段和如何演进上,仍然没有也不可能有全新的突破。

信息时代的前景也可能是反乌托邦的。信息技术也可能成为统治集团操纵人民的工具。在反乌托邦作品中,科技成了消灭思想和肉体的工具。今天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多达到并超过了奥威尔《一九八四》的设想,数字化可能对人们进行更严密的监视。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描述为解决人的差异性问题,

从细胞工程和胚胎开始,对每个人给予设定和改造,保证每一个同阶级和职业的人是完全一样、整齐划一的。现在则可能通过基因改造,对人进行大量复制。

对信息时代的乌托邦,作冷静的批判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信息时代乌托邦中留存的价值和新的价值。

乌托邦的珍贵价值在于对现实的批判。乌托邦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强烈地不满于当前的现实,往往是有感于严重的社会问题而发的。乌托邦理论的否定性和批判性,象征着人类的永不自满,刺激人类不断改变现实,尽力消除现存社会的严重缺陷。乌托邦的意义不在于其完美的形式,而在其批判的功能。在这个意义上,乌托邦与意识形态功能相反。曼海姆在《意识形态和乌托邦》中指出,意识形态指在政治冲突中统治阶级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形成的对世界万物的看法。在这种情况下,统治阶级群体的集体下意识回避不利于它的统治的事实,掩盖了社会的真实状况,并把这种意识固定下来。乌托邦思想则属于阶级冲突中的反对派,即那些被压迫的群体的意识。他们在思想上有摧毁或改变既存社会秩序的强烈愿望,致使他们不知不觉之中只能看到那些被现存秩序所否定的东西。他们的思想不是对现存状况的维护,而是改变现状的指南。

20世纪末期,在苏联巨变之后,社会主义在世界陷入低潮,美国资本主义霸权更加张扬。弗朗西斯·福山等宣称历史的终结,这也等于宣称乌托邦的终结。在这样的时代,更需要对资本主义这个所谓完美的世界进行深刻的批判。曼海姆指出,一个社会的上层要维护现存秩序就需要意识形态,一个社会的下层要改变现存秩序则需要乌托邦。据此,一个社会乌托邦的需求越强烈,这个社会必定有着极其的不合理处。

一个社会的乌托邦式微,就意味着人们对现存的秩序的接受和认同。居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希望终结历史,消灭乌托邦,让资本主义取得永恒的历史的合法性。而作为相对弱势的群体、阶级和国家,需要用多种途径挑战资本主义的权威。这当然要社会主义和进步力量的复兴,以现实的力量改变资本主义一手遮天的格局。同时,各种乌托邦也是不满于现存制度的体现,它们是信息时代的一种强有力的望远镜,有助于刺穿当代资本主义的虚假完美。

乌托邦经久不衰的动力在于对美好理想的向往。Utopia是莫尔根据希腊文生造出来的一个词,ou在希腊文里主要是“无”的意思,但也有“美好”的意思;topos在希腊文里有位置、地方、空间的意思。莫尔把希腊语中的“ou”和“topos”缀合为一个新词“utopia”,其中“u”是拉丁文对“ou”的译法,“topia”是“topos”的变形。因此Utopia这个词有两层含义,既是表示“不存在的地方”,也是表示“美好的地方”。莫尔的名著《乌托邦》,全称是《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在莫尔看来,这个乌托邦既是完美的,又是有趣和有益的。人本身就存在着一种不断产生乌托邦思想的本性。每当我们超越经验、超越现实进行思考,实际上就已经有一些乌托邦的意味了。人本能地向往好的东西、善的东西、美的东西,没有这种思考和追求,我们就不会有变化、有发展。布洛赫用乌托邦来指世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精神现象,即趋向尚未到来的更好状态的意向。现实世界并不能竭尽人的可能性,而乌托邦理论对多种可能性的展示却会影响到现实,使现实更趋丰富和多样。乌托邦理论是人类的渴望和追求的一种记录,同时它又确实提供了许多有趣的社会学和政治学的材料和思路。对社会乌托邦理论的探讨将使我们明确各种社会理想的性质和可能性。尤其是虚拟乌托邦,对完美社会进行冷静和清醒的检验,而不会产生负面的效果,则在任何时候和任何领域都是无害而有益的。

信息时代的乌托邦致力于探索美好的未来。乌托邦是对未来的一种思考或者设想,包含着理想、希望和梦想。文学家雨果在19世纪初说,今天的乌托邦就是明天的现实。当代科技革命的发展使社会正在经历着历史的转型。信息时代的来临,不仅导致一些传统模式的衰落,也使得未来从一个遥远的问题而变得急迫起来。当代未来学思潮的兴起正是这个紧迫性的一种反应。未来学是科学理性主义的产物,其进步历史观的基础是近代的进步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推动社会不断进步,把人类带向幸福的未来。这些未来的设想,不仅有奈斯比特、托夫勒这样的职业的未来学家,也有哈佛大学丹尼尔·贝尔和加州伯克莱大学曼纽尔·卡斯特这样的学院派的主流学者。加尔布雷思在新著《好社会》中,描述一个人人享有改善自己命

运的机会的社会。这个好社会的两大支柱是好政治与好经济。好政治指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好经济指足以保障充分就业的经济繁荣。这种“好社会“毋宁也是一种乌托邦。就信息社会的未来而言,理查德·巴布鲁克在《加州意识形态》中指出,右翼设想信息自由主义,即数字精英政治和自由市场经济;左翼则针锋相对提出了赛博共产主义(Cybercommunism),即数字民主(DigitalDemocracy)和礼品经济(GiftEconomy)的社会[5]。

尽管乌托邦自身有种种缺陷,对乌托邦的批判成为当代西方政治思想的主流,但乌托邦在这个时代并未死亡,自信地宣布乌托邦的死亡似乎言之过早。乌托邦理论具有某种普世的价值。虽然乌托邦理论在西方传统中获得独立和长足的发展,从而构成其基本和典型的形态,但是世界上几乎每一种文明和每一个民族,在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对于黄金时代或仙境乐土的憧憬和向往。比如中国,也有自己的一些类似乌托邦的理论。儒家思想里有大同世界的乌托邦,道家有老子小国寡民的乌托邦。广义乌托邦不仅指社会乌托邦,也包括医药乌托邦、技术乌托邦、建筑乌托邦、地理乌托邦等。诺贝尔奖获得者斯蒂文·温伯格在《五个半乌托邦》一文中指出,当代存在着五个乌托邦,如自由市场乌托邦,精英统治乌托邦,宗教乌托邦,科技乌托邦,绿色乌托邦等,并且自己还提出半个乌托邦。[6]由于人性天然的欠缺,世界永远不可能完美。这种不完美催生着对完美的追求,也就会有乌托邦。乌托邦产生于对现实的超越冲动,正是在这种不断超越中,我们不断创造新生活。这种超越冲动、这种生命激情正是人性本身。乌托邦的复兴就是人性的复兴。诚然,乌托邦总有空想的意味。但如同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一份报告指出:任何旨在改变人类命运的基本条件的事业势必包含有一些空想成分。在很多情况下被指责为空想的,其实是一种远见。在曼海姆看来,一个社会如果连乌托邦也没有了,人就会变得和物一样。贝尔在《意识形态的终结》一书中则宣称,没有乌托邦的世界地图是不值得一瞥的。

参考文献:

[1]托马斯·莫尔.乌托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09.

[3]张系国.互联网产生颠覆公司与国家[N].(新加坡)联合早报,2002-2-8.

[4]吴冠军.中国社会互联网虚拟社群的思考札记[J].(香港)二十一世纪,2001,(2):122-126

[5]RichardBarbrookandAndyCameron,CaliforniaIdeology[A].PeterLudlow,CryptoAnarchy,Cyberstates,andPirate

utopias[C].MA:MITPress,2001.

[6]温伯格.五个半乌托邦[J].科学文化评论(北京),2004,(5):83-94.


文章来源:http://club.hbrchina.com/viewThread-threadId-1089-barId-274.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云水 发表于 2009-8-31 14:4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统一理念的支撑,乌托邦只能是乌托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佛光 发表于 2009-8-31 21: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社会如果连乌托邦也没有了,人就会变得和物一样。贝尔在《意识形态的终结》一书中则宣称,没有乌托邦的世界地图是不值得一瞥的。”
同频!对人类美好未来的梦想,寄托在世界各地的乌托邦实践!在一定意义上讲,所有的乌托邦都是有价值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生命绿洲论坛

GMT+8, 2024-6-2 05:24 , Processed in 0.04079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