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绿洲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28|回复: 0

纽约的鲁道夫·史代纳同胞社区

[复制链接]
沧海 发表于 2009-8-12 17:48: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纽约的鲁道夫·史代纳同胞社区
黄晓星


               (RudolfSteinerFellowship Community,http://www.fellowshipcommunity.org/)“鲁道夫·史代纳同胞社区”坐落在美国纽约州春之谷(Spring Valley),从纽约曼哈顿往北只需一小时左右的车程。这里有一条小溪,潺潺的流水绕着社区,春夏之际,溪畔树上绽放的花朵与满地的野花相映,落英缤纷。鸟儿们的歌声从不停息,野鸭、松鼠、梅花鹿和天鹅等野生动物自由自在地穿梭于社区的树林之中。地里的庄稼茁壮成长着,果园里熟透了的苹果掉在地上,象盖着厚厚的地毯。在这里,鸡犬相闻,门不闭户,汽车也不锁,人择易而居,来自五湖四海和各种肤色的人们,在这个社区里生活,工作和学习,大家相敬如宾,犹如一家人一般。这里就像晋朝大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所描写的那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所以,我给这个远离尘嚣、风景优美的社区起了一个名字,叫做“桃花源新村”,后来经过考究发现,这是鲸鱼村的里的一个胡同而已。
  
      此社区周围近2000多英亩的土地都是属于鲁道夫•史代纳三元社会基金会(Threefold Foundation)的财产。早在1920年,有几位来自曼哈顿的富有的、而又有理想,同时追求精神生活的商人凑在一起买下了这一大片土地,以人智学理念为基础,实践自然活力农耕。他们一方面可以为曼哈顿的一家素食餐馆提供安全和健康的食品,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学习与研究人智学的基地。他们让一些认同人智学的人士,低价买下一小块土地建造房屋,以便在周末和假日里住在这里来学习人智学和度假。后来,在这里又相继建立了华德福学校、韵律舞艺术学校、华德福教师培训学院、华德福教育研究所和鲁道夫•史代纳同胞社区、健康食品用品商店、自然活力农耕农场、演会中心等等,就这样,逐渐发展成一个实现理想社会的、有独特文化的三元社会秩序社区。

      鲁道夫•史代纳同胞社区是这个大的三元社会社区中独立的一个小社区,拥有约750英亩土地,在法律上以养老院慈善机构注册。养老院和自然活力农耕农场是社区的主要的部分,同时还有幼儿园、医疗诊所、陶艺作坊、编织作坊、铁工艺作坊、木工艺作坊、蜡烛厂、印刷厂和手工艺品商店等等。具体的工作内容有照顾老人、农作、园艺、厨房工作、清洁和洗衣、维修房屋、办公室、诊所、幼儿院、照顾孩子、艺术治疗和教育活动,同时还有各类作坊的工作。

      目前,在社区里大约有六十几位老人,五十几名专职工作人员,七八十名来自社区外面的义工和世界各地来社区体验生活的志愿者,三十几个来自工作人员家庭的孩子。在这里生活的人们都来自于不同的国家、文化、宗教和教育背景,大家都以同胞相称,故称为同胞社区。

      整个社区的工作主要是由社区里的工作人员来承担,同时也有许多义工和自愿者的帮助,老人们和孩子们也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每天的工作是由那一天的“领班”协商安排,每个人每天都有“新”的工作。但是在一周里,哪一天做什么工作都有一定的规律,一般三个月做一次工作更换。这样的轮换可以让每个人都能体验到每一份工作的特色和价值,了解社区的整个状况,理解“干重活的辛苦”,体验“干轻活的喜悦”,让身心有一个“呼息”的机会。避免由单一的护理工作和农作所产生的“厌倦感”。

      这种工作安排也给大家创造了机会在各个领域中学习不同的知识和展现不同的才智,并客观地迫使他们在工作中相互学习,因为每一个人都会充当培训者和受培训者,领导和被领导的角色。大家在教与学以及合作中互相看到对方的专长与智慧,互相了解从而化解憎恨,分享喜悦。这种服务与奉献工作的方式给领导能力注入了新的诠释,领导能力不是权力的运用,而是认识与善用每一个人的专长与能力,起着协调的作用,让大家能诚心地合作。社区尊重和维护工作人员来去自由,以及自由地参与社区的决策讨论,自发地承担社区的行政和管理工作。

      社区是一个非赢利机构,在福利报酬方面,工作人员的报酬方式尽量做到按需分配的原则。工作人员不拥有私人的房屋和汽车等财产,而是共同分享社区里的公共资源如:住房,交通工具,文化设施以及工具等等,社区同提供食物和工作人员的子女在附近的华德福学校就读的学费。除此之外每月还有一笔生活补贴,此生活补贴的标准不是以工种、级别、工龄、文凭或技术水平的高低来评定的,也不是根据工作人员对社区贡献的多寡来定,而是根据工作人员家里的真实需求来定。所以,工作人员必须自己制定出每月的生活、学习、医疗和娱乐等支出的预算报表,交给社区的行政和财政小组审定是否合理,再与个人商讨来做最后的决定。也就是说社区的生活像一个大家庭似的,每一个人都互相依赖,互相关照,并一起成长。

      同胞社区里的生活已经形成了特别的文化,人们非常注重教育,因为很多工作人员到这里来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到华德福学校就读。人们也注重身、心、灵和精神的整体健康,吃自己用自然活力农耕种植的绿色食品,追求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关心人文和环境保护,崇尚自然,追求自然的美。人们同时也非常注重人与人的互动关系,真诚相待,相互帮助,和睦相处,避免恶性竞争和利益冲突。在物质主义至上和暴力文化盛行的美国社会里,这样的社区可以说是沙漠中的家园

      社区的文化活动非常丰富,常年有着众多的节日庆典活动,每周每月都有各种学习小组,讲座、演出、音乐会、展览会等都是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活动不但有全社区的老小参与,住在社区以外的人也常来参加。这个社区可以算是北美最大的人智学文化社区,不但在本地的社区文化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在这里学习和研究临终关怀、护理、艺术治疗、社区发展和社区文化等等。鲁道夫•史代纳提倡的教育作为改观社会的力量,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为,从幼儿到古稀老人都能在生活中受教育和进步,实现和完成他们此生的使命。

      社区的创始人之一保罗说:“追求人性的觉醒,可以从科学、艺术和所谓的‘自由宗教’这三方面来看。现代科学的起源其实是有人性基础的,一般人错误地认为物质化的现实是真正的现实,其实,物质化的现实只是精神规律下的产物。由不断地思考和寻找自己日常生活关系中缘起的学问,才是有人性的科学。艺术本来是为了显扬宗教生命而产生的,但艺术渐渐成为一种文化活动,甚至商业行为,不过,这种现象并不会改变艺术对人的精神所产生的影响。我们很清楚艺术是让人类认识生命,学习创造和责任的一种工具,只有通过艺术活动和具有艺术性的生活才能把理想变成现实。所以在这里综合了建筑、雕塑、绘画、音乐、演说、韵律舞和社交生活等七项艺术活动。”

      “创建这个社区的目的之一是希望通过照顾老人而学习成长、老化、病苦到死亡自然的现象,让老人回到精神世界之前,不是在糊里糊涂中死去,而是全然觉醒地离开人间。如果我们能认识到“生”是生命由精神世界到人间的‘来’,“死”只是离开人间回精神世界的‘去’,生命因为这一来(生)而变得更丰富;生命因为这一去(死)而使人生更有意义。那么我们对待生死、对自己、他人在这个世界上的‘来来往往’就明白了,而且对死亡不会恐惧,对生活更加坦然。在下一世的轮回中,我们就会是一位更优秀的人,能真正地为众生服务。”

      “创建社区的目的之二是建立一种新的生活和社会关系,我们要把华德福教育和人智学深入到生活中,让所有在社区生活的人都在受教育和进步。成人通过日常生活与工作的小节了解并教育新一代。孩子跟老人一起生活,学会关怀老人,并从老人走向精神世界的过程中,学习完全觉醒地面对生死这一关。社区的孩子在上学之余都有不同的工作任务,孩子从小就跟不同年龄的人一起工作和学习生活,是让孩子充分地参与生活,并学习如何与不同年龄的人和睦相处。如果他们能与这么多不同个性和工作方式的人合作相处,长大之后,生活在任何社会环境里都会适应的,任何人都喜欢一个合作的人吧!”

      我于1998年6月完成硕士课程之后来到鲁道夫•史代纳同胞社区,起初,我认为那是他们的生活理想国,而离我很远,我只是住一个暑假,完成我的论文就走,后来,这里也成了我的理想国,我的家,在这几年的生活和工作中,不仅仅获得了很多学校无法提供的经验和知识,更重要的是身、心、灵都经历了一个巨大的挣扎和进步的过程。

      在这里,我有很多学习机会,学习自然农耕、护理、人智学医药、成人与儿童教育、基金会管理、汽车维修、房屋维护、艺术治疗、拖拉机和做西餐等等,相信将来一辈子的生活都将会得益于在这样有意义的工作中学习到的生活技能和生活智慧。起初,我被安排照顾老人时遇到严重的心理障碍,很难完全接受这些工作。后来逐渐发现,虽然表面上是帮助了这些老人家,实际上是帮助了我自己。因为,我必须学会战胜自己,克服心理障碍,挑战自己最薄弱的地方,逼着自己改变对这样的事情原来固有的观点和价值观。在帮助老人的工作中体会最深的是对死的重新认识和坦然,对活的重新认识和思考,的确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这个社区发展了三十几年,不少的人在这里工作过,有很多人是在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之余来做义工的。有一位叫爱丽斯的女士在这里做了近十八年义工。有一天,我问她为什么对这种工作感兴趣?爱丽斯说:“如果没有人细心地照顾这些老人,他们的生活也许会没有规律,也许会整天躺在大小便中,生活得跟动物没两样,而通过我们的帮助,他们可以重新过着人一样的生活,所以我觉得这个工作很有意义。”

      在这个社区里,很多老人曾经是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政府官员、教师、作家、艺术家、农业家、金融家和工程师等,也用普通工人和家庭主妇,退休之后以月付社区生活,房租,护理费用的形式住在社区,很多人都自愿地义务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有的也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为社区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许多为了精神的提升而学习了很多年人智学的老人,也在这里找到了精神的归宿。所以很多老人把自己的财产都捐给社区,或者在去世之后,留下了丰厚的遗产给社区。当然也有些老人虽然为人智学和华德福教育运动付出了一生,但是却并不富裕,无法承担这里的费用,社区就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予优惠,使他们能在这里居住。

      社区里有一位叫玛丽亚的老人是德国移民,1985年,在她的老伴去世之后就搬来这个社区的养老院里居住,当时她才七十八岁。虽然她已经用她的退休金和养老金付了在这里生活和享受护理所需要的一切费用,按道理她可以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但据说,她来到这个养老院之后,一直都是为这个养老院着想,每天都自愿参加社区工作,如洗衣服、做清洁、做饭、园艺和农活等等。

      当我来到这个养老院时,玛丽亚已经是九十一岁的老人了,虽然她坐在轮椅上,但精神依然很充沛,总是微笑着对待每个人。由于她的听力不是很好,因此很少跟别人谈话。要让她听懂我们说的话非常费劲,不过工作人员都熟悉了她一成不变的生活习惯,如吃饭前必须告诉她,她的饭菜是素食,饭后有什么甜点,然后给她一杯薄荷茶。

      在玛丽亚的房间里有一个很大的书架,全是跟人智学有关的,有的像古装书那样已经发黄了。经常有华德福学校的学生来到这个养老院做义工和采访老人,并撰写他们的传记。当学生们一进玛丽亚的房间时都会惊叹着说:“玛丽亚,你都读过这些书吗?”她马上会很自豪地说:“是的,而且不只一遍。”

      玛丽亚的儿子来看她时候,是她最快乐的一刻,她整天都会笑眯眯的,逢人必介绍她的儿子。她的儿子每来一次,她都会给我介绍一次,正是这个原因,我对她的两个儿子都很熟。一个叫鲁迪,是电脑工程师,住在佛罗里达州;另一个叫科尔,是会计师,住在德克萨斯州。两兄弟轮流来纽约看妈妈。他们每次来,都住上一个星期,每人每隔一个月来一次,风雨无阻。

      许多人都非常羡慕玛丽亚有两个那么关心和照顾她的儿子,在美国社会里这样的例子应该不多。于是,有一次,我问她:“玛丽亚,你是如何使你的儿子照顾你这么好的?”她说:“送他们到华德福学校去读书,其他的让我的儿子告诉你吧。”

      每天早上从六点一刻开始,几个工作人员就要负责帮助一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起床,帮助他们洗脸、漱口、擦身、换衣服,吃药,整理房间,然后带他们到餐厅吃饭等等。

      每个星期四早上是我的值班时间,每次我到玛丽亚房间的第一件事是拉开窗帘,这时她就会微笑着说:“多么美好的天气啊!”当我递给她假牙时,她总不会忘记说:“谢谢你,又暖又舒服。”(按照她的习惯先用热水泡几分钟再给她)。有一天,她说:“我已经九十三岁了,再过三个星期就九十四岁,黄,我知道有那么一天,没法再对你说声谢谢时,请你不要认为我没礼貌,我还会默默地祝福你和你的全家。”她刚说完,“哗啦”一声,我一不小心把一盆用来给她擦身的水全倒在她的衣服、床和被子上,顿时,我惊惶失措地看着她,不知道如何收拾这个残局。玛丽亚却毫不介意地笑着说:“看你干得多么漂亮呀!”

      听到她讲这样的话,不由得让我想起鲁道夫•史代纳写的书《如何知道更高级的世界(How to know the high world)》,其中有一章提到灵修六步练习方法的第三步,就是练习无论什么时候,发生什么事,第一个闪出来的反应,应该是事情积极的一面。玛丽亚这个时候能说这样的话和保持镇定的态度,显示出她的灵修确实到家了。

      当玛丽亚病危的时候,正好轮到我值夜班。那晚,社区里的医生打电话来说:“今天晚上玛丽亚可能会去世,如果你发现了,就把时间记下来,没必要打电话给我,我明天早上值早班六点钟就到。”我一放下电话,就去看玛丽亚。她躺在床上满头大汗,呼吸非常急促,:“玛丽亚,玛丽亚,玛丽亚!” 我轻轻地叫唤她的名字。但没有什么反应,她的脸上还是带着那副慈祥的表情,她的手脚冰凉,胸口很热。我轻轻地帮她擦了一下汗水之后,走出了她的房间,这时,丹洛,一位经常来做义工的学生听说玛丽亚可能要去世了,特地来看她。

      在这过后两个小时里,他一直守在玛丽亚的床边。

      “丹洛,你怎么还在这里?” 我不解地问道。

      “我多么希望能亲眼看到玛丽亚停止呼吸的一刻,看着她的灵魂飞走。可我没信心看到那一刻了,已经这么晚了”他轻轻地答到

      “听说很多人都是在没人注意的时候悄悄地离开人世的,很少有人有机会看到那一刻。”我说。

      “我也是这样听说,也许玛丽亚今晚还不会去世。” 丹洛说完就走了。

      在他走后不到半个小时,我又去看玛丽亚,发现她已经过世了,这时是凌晨一点五十分。
  
      确实太不可思义了。
  
      玛丽亚去世三天之后,社区为她举行葬礼,玛丽亚的两个儿子鲁迪和科尔都来了,我也是第一次看到他们兄弟俩在一起。在玛丽亚的葬礼仪式过程中,由鲁迪和科尔介绍玛丽亚的生平,两兄弟抢着述说母亲的故事,在玛丽亚的生活中点点滴滴都充满着爱。最后他们说到一句话:“玛丽亚的为人非常好,以致从来没有任何人在玛丽亚的背后说过她的不是,她总是为邻居和朋友着想。我们兄弟都为有这样的妈妈而感到自豪。”这时我才想起几个月前我问过玛丽亚的一句话:“玛丽亚,你是如何使你的儿子照顾你这么好?”她说:“送他们到华德福学校去读书,其他的让我的儿子告诉你吧。”

      走进很多普通的养老院,也许会感觉到像是走进墓地前的等候室里,沉闷死寂,一片无望弥漫在空气中。但是,当你来到这个社区的养老院时,会看到另一番景象。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老人演奏的钢琴曲,工作人员和老人的亲切交谈,厨房里散发出的香味,洗衣间里白发老人对小婴儿的微笑,一切的一切都充满了活力,温馨和希望。所以这里的老人都积极而热情地活着,安详而平静地过世。

   在这个鸡犬相闻的社区里,我们家的孩子可以在这里自由地玩耍奔跑,爬树、喂鸡、做游戏。孩子窜到邻居的家里也会找到晚餐,回来时还穿着邻居孩子的衣服。他们有时也会把小朋友带回家,把冰箱里的冰琪淋吃个精光,邻居的孩子甚至赖着不肯回家。而那些老人们更时常帮助照顾这些孩子们,讲故事,散步,甚至一些老人常用巧克力来博取孩子的心,我的孩子才两岁的时候,就很清楚哪一位老人家的房间里有巧克力,而且也知道放在哪个位置。这样的社区生活中,老人有孩子生活在身边可以享受到传统的天伦之乐,孩子们有一种安全感,也有“爷爷奶奶”的关心和爱护,还可以看到身边心爱的老人去世而产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惜。在这里可以让人体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真实含义。
  
   桃花源本来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通过他的诗来告诉世人,理想社会应该是个什么样子,想不到在这里就出在着这样的一个理想社会。其实,把理想生活构思变成生活实践,世外桃源就在你的心中,无须到外面去寻找。我在美国求学,学习人智学就象陶渊明写的那位在湖南武陵附近缘溪而行时,无意间进入了一个桃花林中的渔人, 于是我“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进入了桃花源新村。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文章来源:乐和(LOWH)生活 http://lowh.5d6d.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生命绿洲论坛

GMT+8, 2024-11-25 17:45 , Processed in 0.06436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