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绿洲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645|回复: 1

父亲的背影,成长的阴影?

[复制链接]
清凉风 发表于 2014-1-9 16:06: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父亲的背影,成长的阴影?

2014-01-09   来源:中国教育报

1.jpg

  ■本报记者 余闯 易鑫

  一次父亲与孩子的单独旅行,一种曾经被传统社会忽视的父子间的特殊情感,一份理应担起的父亲责任……近日,某卫视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让无数观众“泪奔”地收官,让父亲育儿的重要性俨然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然而,在“父亲回归家庭教育”被公众火热呼吁的同时,却遭遇了家庭教育中父亲缺位的普遍现实,及我国传统社会“男主外、女主内”的思维定式。在当今社会,我们该如何看待父亲在亲子关系中的现状,又该如何为父亲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呢?

  超八成受访者认为父亲教育缺失

  在民众和孩子眼中,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是否尽责,在亲子关系中现状如何?

  去年10月,重庆晨报永川读本舆情调查中心,对2180名重庆市民进行了一项有关家庭教育中父亲教育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81%的受访市民感觉当前社会父亲教育缺失现象普遍,其中,24%的人觉得非常普遍,57%的人觉得比较普遍。

  这样的调查结果并不偶然,从许多专家观点和调研结果来看,在家庭中子女保育和教育方面,父亲参与程度都非常有限。以开家长会为例,“来的七八成都是妈妈,很少看到爸爸的身影。”一位小学班主任说。而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父亲的缺席更为严重。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5年《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数据显示,在被问到“心情不好时,谁最能理解、安慰你”时,仅有10%的少年儿童选择了父亲,排在第四位;在被问到“空闲时间,你和谁在一起的时间最长”时,仅有6.9%的少年儿童选择了父亲,排在第五位。

  2009年4月,新浪网曾经就亲子关系问题做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在1988名被调查者中,60.7%的网友认为“现在的孩子缺失父教”,26.3%的网友觉得“不好说”;在回答“你的成长过程中,谁承担了更多教育责任”时,46.9%的网友选择了母亲,28.7%表示“父母均担”,11.4%选择其他,仅有13%表示是父亲。

  “尴尬的排名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父亲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折射出父亲远离孩子情感中心的实际。当孩子需要一个人的陪伴,而父亲的形象不是让他心生暖意的感觉,他自然会选择别的对象加以替代。”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

  “我们中心进行过中美日韩四国高中生调查,结果发现,中国高中生遇到烦恼更愿意跟网友倾诉,而不是爸爸。他们有心里话,最愿意跟同性朋友、异性朋友、妈妈、兄弟姐妹说,网友排在第五位,爸爸甚至排在网友后面。而其他国家的数据显示,爸爸排在网友前面。可见,中国父亲在孩子心目中的位置更靠后一些。孩子有心事时想不起爸爸,这可能和爸爸一直以来较少参与家庭教育有关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说。

  90%以上的儿童问题与父亲教育缺失有关

  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缺位对孩子的未来意味着什么?

  “很多研究和事实都表明,缺乏父爱对孩子的成长极其不利。”孙宏艳介绍说,美国的两位学者曾经合作主持了“全国青年纵向研究”,该研究对6403名14岁至23岁的男孩进行连续追踪,直至他们30岁。研究发现,与单亲母亲一起生活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暴力行为。

  类似的结论出现在更多的研究当中。美国哈佛大学有一个对单亲家庭的研究,表明90%以上的儿童问题与父亲教育的缺失有关。而美国父道组织的调查数据则显示,70%的少年犯出自单亲家庭,美国60%的强奸犯、72%的少年凶杀犯、70%的长期服役犯人来自无父家庭,90%的无家可归和离家出走的孩子来自无父家庭,戒毒中心有75%的青少年来自无父家庭,80%的强奸犯的动机来源于无父家庭转移的愤怒。

  德国和日本的儿童心理疾病治疗专家对两国共3000多名少年儿童进行调查也发现,缺乏父爱的孩子年龄越小,越容易患上“父爱缺乏综合征”,而且此症对于男孩的影响更严重,男童患上此症的可能性要比同龄女童高一倍。

  北京军区总医院青少年成长基地近些年的研究发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行为问题和成瘾性的人格特点,首要责任在父亲。对收治的网络成瘾病例进行统计发现,排名首位的伤害是父爱缺失,占87%。

  根据国家贫困儿童研究中心的报告,没有父亲教育的男生,比有父亲教育的男生逃学的可能性增加一倍,犯罪的可能性大两倍,长大后需要接受心理治疗的可能性增加3倍。如果是女孩,长大后成为单身母亲的可能性也高出3倍。

  那么,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哪些特点决定了其缺位可能带来的影响呢?

  孙宏艳认为,第一,父亲更善于把孩子引向外部世界。同样是做游戏,母亲喜欢进行一些安静的、柔和的游戏,而父亲则更多地带孩子进行一些运动性、冒险性、探索性的游戏。有研究表明,经常和父亲一起游戏的幼儿,好奇心和自主性更强,运动技能和操作技能也更强。第二,父亲能帮助孩子了解性别角色。如果男孩在向父亲学习方面受到阻碍,男孩常常会表现出更多女性化的趋向。同样,女孩也会从父亲身上了解很多男性的特征及品质,在与父亲的相处中使自己性格更开朗,更具有探索、独立等精神品质。第三,父亲会影响孩子的情绪情感。如果父亲在养育婴儿的过程中是积极的,那么孩子对陌生人的态度就比较友好。孩子的父母如果能经常分担育儿的责任,那么孩子便习惯于父亲或母亲的离开。第四,父亲影响孩子的认知和思维。研究显示,6岁的儿童在父母离异而缺乏父爱的两年后,其认知能力与完整家庭里的孩子存在差异。这说明,父亲不仅影响孩子的性格,还影响孩子的智力。

  “一般来说,父爱对孩子的智力、认识事物的能力、世界观、价值观产生显著影响,而母爱则以情感支持和养育为中心。”孙宏艳说。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认为,从家庭角色分担上,父亲意味着规则与监督、权威与可信赖。没有了父亲的参与,孩子往往缺乏规则教育与必要监督,当遇到难题需要帮助时,孩子往往会缺乏一个可以信赖与参照的权威与榜样,这可能正是许多青少年问题的根源所在。

  因为“忙”而缺位家庭教育?

  “爸爸平时为什么没时间陪你?”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小学生刘伟的回答让记者印象深刻。刘伟告诉记者,他家经营着一家蔬菜水果店,主要靠他的父亲一人打理,“爸爸太忙了”。

  什么原因造成父亲缺位家庭教育?

  在去年10月重庆晨报永川读本舆情调查中心做的调查中,61%的受访者认为是因为父亲“加班应酬多,无暇顾及孩子”;44%的人将原因归咎为“回家晚或少,没时间参与互动”;39%的人觉得是“观念有问题,认为教育只是母亲的事”;37%的人直指当前不少父亲“缺乏责任感,不愿承担义务”。

  对此调查结果,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班华认为,很大程度上是“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观念造成的。“在以前的大部分家庭中,父亲的养家责任更大,工作上的责任更大,因而对家庭的关注减少,很容易把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责任转交给母亲承担。”

  孙宏艳认为,“父亲缺位”是由于传统家庭教育文化的惯性使然。中国一向倡导慈母严父,母亲总是慈祥的、温暖的、唠叨的,父亲总是严肃的、一丝不苟的、不善言谈的,很多父亲也习惯了用内敛、深沉、不苟言笑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父亲不会喜形于色,不会儿女情长……因此,父亲大多与孩子沟通少,参与家庭教育少。

  也有学者将父亲教育缺失归因于生物学因素,认为女性天生就具有育儿本能,是长期生物进化的结果。而男性因为素质和能力缺失,缺乏教养孩子所需要的诸多技能,如女性对婴儿的信号更敏感,而男性则不然。

  “素质缺失、能力缺失和时间缺失背后的根本性原因在于父亲教育观念缺失,父亲对自身身份和角色认同程度不够。”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文道认为,父亲因为生活、工作压力而没有时间承担子女教养责任的理由,在当今社会已经过时。如今,女性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和男性等同的工作之中,但许多职业母亲并没有因为工作而减少对孩子的教育,“因此时间不足不是导致父亲教育缺失的关键因素。亲子关系中,质量比数量更重要”。

  此外,有专家认为,婚姻不稳定或夫妻间情感产生矛盾,都会促使母亲过度将注意力放到孩子身上,造成母子间过度依赖,父子间疏离,这也逼迫着父亲因“不被需要”而离家庭渐远,成为一个“影子式爸爸”。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陈建翔就曾表示:“容易焦虑、容易多动的妈妈们不断加大家庭教育的‘力度’,造成母性教育过多、多强,父性教育过少、过弱。”

  父亲如何回归家庭教育

  哪种类型父亲更有利于孩子成长?在重庆晨报永川读本舆情调查中心做的调查中,51%的受访市民认为,哥们型父亲可以与孩子互帮互助,并尊重孩子个性,更有利于孩子成长;26%的人更推崇无微不至、循循善诱的细腻型父亲;还有19%的人热捧一丝不苟、严格要求的严厉型父亲。

  “由此可见,孩子更期望有一个朋友式的、和自己共同成长的父亲。”孙云晓说。父子间培养感情需要时间和精力投入,要确保“父爱时间”,定期陪伴孩子,一起玩乐,彼此谈心,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不缺席,孩子自然会记住父亲的付出,体会到爱。

  正如《爸爸去哪儿》节目中某位爸爸所言:“六次旅行让你和爸爸都成长了,让爸爸也真正走进你的心灵,对你的所有的思想、行为习惯也有了全面的了解,让爸爸也变得越来越合格,越来越自信。”

  此外,孙云晓认为,由于父亲在孩子的人格完善和社会性养成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所以好父亲应在认真负责、意志坚定、勇敢独立、目光远大、是非分明、胸怀宽广、有包容精神、勤劳自律、爱好运动等品质方面起到榜样作用。

  也有专家表示,成为一个好父亲,观念转变是先导,态度是第一位的,父亲要建立重视父亲教育的良好意识,相信自己有能力胜任孩子的教养责任,这是应对父亲教育缺失的先决条件。此外,好父亲要具备两个最重要的品质:一是爱,即理解和尊重,给孩子自由;另一个是管教,教给孩子规则。一个好父亲是严慈相济的,即自由和规则都不可偏废。例如《爸爸去哪儿》节目中,某父亲一改往日的老好人形象,坚决制止女儿耍脾气,目的是告诉女儿:“如果你做得不对,即使在众人面前,我也会批评你。”

  “最重要的是必须要重视这个问题。”班华呼吁,全社会都应该重视起父亲教育的责任。班华认为,现代社会的很多家庭都没有认识到父亲教育缺乏的问题,甚至有的儿童教育工作者,都只是关心母亲的素质,而对父亲素质关注得很少,例如在一些有关家庭教育的调查中,问卷设计对父亲的关注很少,这是最亟须扭转的一个偏向。

  孙宏艳则认为,婚姻关系倾斜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为人父母者,需要多多审视自己的家庭,时刻关注婚姻这条大船的平衡性,从而使父亲更加成为好父亲,母亲更加成为好母亲。“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都必须积极地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不要仅仅给孩子一个背影,更不要让背影成为孩子童年世界、少年时光、青年时代中的阴影。”孙宏艳说。

  在实践层面,著名主持人崔永元的六大育女原则得到了广大网友的追捧。这六大原则包括:教育女儿身教比言教更重要;对女儿永远只有最低要求;家长和孩子相互体谅最重要;工作再忙双休日一定抽一天时间陪女儿;让孩子学好一种本领,但首先要让她喜欢;孩子也有他们自己的兴奋点。

  再忙的父亲都可以成为好父亲

  ■孙云晓

  一谈到教育孩子,许多父亲都说自己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其实,这是一句谎言。

  如果给你一个一天挣几千元或几万元的机会,或者一个特别好的朋友约你喝酒,你会因为忙而拒绝吗?不会吧,因为你可能会觉得很重要、很值得。

  那么,孩子没有挣钱和朋友重要吗?当然不是。面对我这样似乎居心叵测的质问,父亲们或许会愤怒了:你怎么可以把我们说得那么没有爱心?那么势利小人?

  其实,我完全理解,虽然说没有时间教育孩子是一句谎言,但正如一位作家所说,语言下面有语言。即在父亲们这句谎言背后,还有千言万语。

  父亲们放弃教育孩子的责任至少有三个原因,首先是今天的社会竞争激烈,如果不多一些投入,可能难以立足,更难以承担养家糊口的责任,也谈不上维护男人自身的尊严。其次,教育孩子既费时间又费心,相比母亲的爱心和耐心,父亲往往自愧不如。再其次,教育孩子需要改变许多旧观念,需要学习很多知识和技能,父亲常常望而却步。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对父亲的特殊责任和巨大潜能认识不清。

  哈佛大学的研究发现,人生下来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亲密性,二是独立性。母亲对于培养孩子的亲密性具有天然优势和特殊职责,父亲对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具有天然优势和特殊职责。

  近日热播的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其最大的看点就是父亲如何教育孩子。这个节目的价值在于,一是表现了父亲外冷内热的爱心,二是显示出父亲教育的巨大潜力。我相信,最喜欢这个节目的人一定是母亲,因为孤军奋战的她们终于看到了同盟军的身影。

  那么,忙碌的父亲如何成为一个好父亲呢?作为一个有40余年教育经历的研究者,我试着给出如下五条建议。

  第一,多给妻子一些关爱和支持。在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第一,亲子关系第二。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根基,亲子关系是家庭的枝叶。没有好的夫妻关系,不可能有完善的亲子关系。

  一位美国母亲来到中国青岛工作,被青岛妇联评为优秀母亲。她回忆说,小时候,曾经问父亲什么是给她的最好的礼物?父亲沉思良久,说永远爱她的母亲。

  第二,给孩子做好榜样。孩子是看着父亲的背影长大的。从父亲身上,孩子观察什么是男人,什么是丈夫,什么是父亲,同时会思考什么是独立和勇敢。可以说,父亲是孩子的独立宣言,是孩子勇敢的教科书,是孩子走向世界的引路人。

  我曾经问中科院院士、原北京大学校长陈佳洱,如何走上了物理研究的道路,他说他的父亲陈伯吹在雷雨天给童年恐慌的他做摩擦生电的游戏,使他开始迷上科学探索。陈伯吹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却尊重孩子的科学兴趣,陪他看居里夫人、爱迪生等科学家的传记电影。

  第三,陪孩子运动。哈佛的研究发现,婴儿从5个月起,就感受到爸爸妈妈的爱不一样。当爸爸抱他的时候,他已经开始惊奇于爸爸的力量,因为爸爸把他举得很高,让他四肢伸展。所以,父亲是孩子最好的教练。

  第四,带孩子体验职业生活。研究者建议,家庭教育的责任分工中,婴幼儿阶段以母亲为主,小学阶段父母的责任各半,中学阶段以父亲为主。中学时代是职业生涯教育的关键期,父亲的优势可能大于母亲,自然应该多为孩子创造拓展性的体验机会,激发孩子的职业梦想,选择适合孩子的人生道路。

  第五,即使走遍天涯海角,都把孩子记在心里。工作忙碌的父亲往往加班多、出差多,这固然会减少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但是,如果你心里有孩子,就可能把父爱带到天涯海角。

  一位女博士回忆说,她小时候父亲经常出差,每次回来都给她带不同的转笔刀,积累多年居然有上千个转笔刀,她珍藏至今。她过10岁生日的时候,父亲从遥远的地方发来电报,祝贺她生日快乐。这是她有生以来第一次收到电报,那种惊奇的感觉永远难以忘记。

  (作者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畅销书《好好做父亲》作者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清凉风 发表于 2014-1-9 16:07:59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化流水线生产与第二家园生活模式
雪峰



      大家放眼看看全球满大街和公路上,汽车一辆接一辆像流水一样前行,我们要问,这么多汽车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答案是:从现代化汽车制造企业的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现在,大企业的流水线上每几分钟就能“流”出一辆崭新的小轿车,或许一分钟就能生产出一辆小轿车。福特公司在没有施行流水线生产前用小作坊式方式组装每辆T 型汽车的时间是12小时28分钟,施行了流水线作业后只用8秒钟就能组装一辆汽车,生产效率提高了4488倍,生产成本降低了近一半,用小作坊式生产汽车,全年只生产12辆,用流水线生产方式每年能生产近10万辆,这就是流水线生产的威力。
      什么是流水线生产方式?
      流水线生产方式就是把一个整体制造过程分割成一个个个体工序,这一个个个体工序由特定的一个个人去完成,在流水线终端诞生的就是一个完整的产品。流水线上参与生产的工人只精通于自己所做的那道工序,对其他工序和整部产品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几乎不知。如此一来,流水线上的工人都是技术专家,人人都是精英。
      流水线生产的优势是,生产成本大大降低,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大大提升,生产的速度和效率大大提高,现在,一部很普通的小轿车售价仅仅3万元人民币,如果沿用传统的小作坊式的方式生产,3万元是根本无法生产出小轿车的。
      现在,不论是汽车,还是电脑、手机和其他各类大小型机器或设备,几乎是流水线式生产方式,传统的小作坊式生产早已被淘汰,小作坊生产方式根本无法适应市场需求,因其成本太高,效率太慢,质量太差。
      由此,我们可以设想,在人类的生活方式领域,是小作坊式的生活方式好呢?还是流水线式的生活方式好呢?
      我们来做个比较,小作坊式的生活方式就是目前人类沿用传统习俗生活的一个个小家庭,而流水线式的生活方式就是生命禅院的第二家园生活方式。
      在小作坊式的传统家庭生活中,每个成人都必须是多面手,必须操心家庭里从采购、加工、生产、清扫、洗涤、照顾老人和孩子、礼尚往来与外面打交道等等,等等工序,比如农村的一个家庭主妇,早晨起来,首先是打扫卫生、做饭、照顾孩子和老人,接着赶紧下地干活,劳动回来后赶快上菜地摘菜,然后洗菜做饭,洗锅抹灶,稍事休息后再下地干活,回来后继续做饭程序和洗衣,这仅仅是常规,另外还要喂鸡喂猪,小孩子或老人生病需要照顾等等。一个城市里生活的家庭妇女,如果上班或自己有点小生意做,比农村家庭主妇更忙碌,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活着,效果如何呢?亿万个小家庭中生活的女性被淹没在家庭事务中不得安闲,没有多少人能够高效而悠闲地生活。
      在第二家园的流水线式的生活中,每个人只从事一种工作,做饭的只管做饭,洗衣的只管洗衣,采购的只管采购,打扫卫生的只管打扫卫生,照顾孩子的只管照顾孩子,下地干活的只管下地干活,搞维修的只管搞维修,与外界打交道的只管与外界打交道等等,人人从事一种自己喜欢的工作,如此效率高,成本低,悠闲时间更多,心绪格外宁静。严格来讲,在小作坊式家庭生活中,每个人都是在为生存奔波,而在流水线式第二家园中,每个人都是为了生活而游戏。
      如果没有伟大的流水线生产方式的发明和应用,就没有今天的一切,就没有人类的未来,人类就无法进入高度文明的社会和时代。谁不进入流水线领域,谁将会被淘汰,任何生产和生活方式不施行流水线式模式,将会被淘汰。
      结论是,小作坊式生产方式必然会被淘汰,必然会被流水线式生产方式代替。小作坊式家庭生活必然会被淘汰,必然会被流水线式第二家园生活代替,这是历史的必然。
      或者说,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传统家庭生活方式必然会被第二家园生活代替,传统小家庭将成为一种愚昧落后生活方式进入历史的垃圾箱。
      2011/9/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生命绿洲论坛

GMT+8, 2024-11-25 08:39 , Processed in 0.06889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