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绿洲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86|回复: 3

从人性与利益系谱考察析共产主义实现之可能性/李育球

  [复制链接]
沧海 发表于 2009-11-11 15:3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人性与利益系谱考察析共产主义实现之可能性

李育球

         内容摘要:共产主义作为人类最崇高的伟大事业,目前存在着越来越严重的信仰危机,其中一个突出的反驳指向了马克思的人性假定,认为人性中必然的恶(利己的天性)是共产主义失实的根本原因。本文主要从对人性和利益系谱考察的角度来分析共产主义实现的可能性。

         一、问题的提出:人性恶论向共产主义发难

         伟大革命领袖马克思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极具洞见的预见: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文明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必将进入到一个迄今为止最理想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一个物质与精神高度文明的社会,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实行按需分配。共产主义一提出就不断遭到质疑或反驳,目前我们社会中也越来越存在着这样一种信仰危机:共产主义不可能实现!从质疑共产主义走向否定共产主义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人性恶论。大多持共产主义实现不可能性者认为共产主义只是纯粹的乌托邦,它是失实的,完全只是一个美丽的幻想而已。人性恶是他们一个最有力的反驳共产主义依据。其逻辑为:共产主义实现的一个根本前提为人性无恶,也就是人性恶(人的自私利己的本性)的彻底消除,而这种人性恶是非历史性的,只要人存在,人性中的恶就无法消除,因此只要有人,共产主义永远不可能实现。这样共产主义也就成了没有人的共产主义!他们据此逻辑认为马克思主义体系之所以会得出共产主义这个根本不能实现的结论原因,并不在于马克思主义体系论证的逻辑严密性问题而主要在于马克思主义逻辑起点是失真的人性假定,指责马克思人性假定太理想,高扬了人性中善的一面,贬低甚至忽略了人性中恶的一面。即使出现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文明,人性中不可消除的恶也会导致共产主义的失败。从人性恶论者向共产主义发难的逻辑不难看出,人性恶者与共产主义者论争的焦点在于:人性与共产主义实现的关系。人性恶论者认为人性中必然的恶必然的趋利避害与自私自利必然成为共产主义实现的阿基里斯之踵。所以下面我们有必要从人性的角度考察人性恶论与马克思的人性论。

         二、问题的焦点:人性恶论与马克思人性观的张力

         人性论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人性的外延与人性的内涵。人性的外延主要是指哪些属于人性,人性的内涵是人具有什么样的人性。纵观我国人性观发展史:孔子的性近论:“性相近,习相远”[1] 孟子的性善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2] 荀子的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3]以及人性无善无恶论。我国历史上的传统的人性论的外延主要是指人先天性或者说一出生就具有的性质。而其主要内涵则主要体现在是否善恶。这种人性观是一种朴素的带有浓厚唯心主义色彩的人性观。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人性观出现之前,历史上出现人性观不只是中国在西方同样是一种非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性观,希腊时期的人性观,中世纪伸学的人性观(认为人是上帝的产物,人是带着罪恶来到世间),文艺复兴时期与启蒙时期的人性观(宣称人天生平等自由等),大多是一种抽象的唯心人性观。亚里士多德:“人是政治动物,天生要过共同的生活”。“当人被隔离开时他就不再是自给自足的,就像部分之于整体一样。不能在社会中存在的东西或因为自足而无此需要的东西,就不是城邦的一部分,它要么是只野兽,要么是个神,人类天生就注入了社会的本能······人一旦趋于完善就是最优良的动物,而一旦脱离了法律和公正就会堕成最恶劣的动物。”孟德斯鸠:“人们相互结合是自然法的体现。”伏尔泰:“每一种动物都有它的本能,人的本能为理性所加强,驱使它结群”。“任何人如果绝对孤立地生活,他很快就会失去思想和表现自己的能力,他就会成为自己的一个负担,最后只剩下使他变为野兽这一条路。”霍尔巴赫:“社会对于人的幸福是有益的和必需的,人不能独自使自己幸福。人乃是自然中对人最有益的东西。”这些人性观的外延仍是一种抽象的唯心或机械的唯物主义人性观,都不是一种实践观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性观。

         历史上马克思第一次从科学的实践观来对待人性,把人分为三层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马克思把人定义为会制造会使用工具会思维会语言的社会性高等动物。人的产生是劳动的结果。人的动物性是人最低层次的属性,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人的本质属性不在于其自然属性,否则与动物没有什么区别,而在于人的社会性与精神性。它是人作为类存在物所具有的共性,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性;是人成其为人及其特性的根据和原因。“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人是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成为真正的人。而人的这种社会属性正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而且是主要通过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关系、改造人本性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人的社会属性是具体的历史现实的动态的形成过程。

         从上面对两类人性观的考察中我们可以发现人性恶论与马克思的人性观的张力(对立统一的关系):一、两种人性观具有外延的张力:人性恶论者的人性观中人性外延主要是一种先天性的,动物性的人的属性。马克思的人性论中并没有把人的先天的动物性从人的属性中排除出去,相反把它作为人的最低层次的自然属性加以充分肯定。“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5]“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6]充分肯定了人的动物来源于动物,充分肯定了人的动物性的自然属性,这是性恶论者容易忽略的马克思的真实人性观。马克思肯定人的自然属性但并没有把它看作人的本质属性即狭义的真正的人性。马克思与性恶论者真正对立并不在于是否承认人的动物性的自然属性:趋利避害,利己与自私的一面。真正的对立在于在充分肯定人的自然属性的前提下对人本质属性的认识不同。性恶论者没有把人后天的社会性精神性文化性当作人的本质属性,这是导致性恶论者向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发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误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真实的人性论。其实,马克思的人性论并不是什么人性假定而是对现实的历史的具体的人性的科学分析。这里关键要区分两种人性观对人性外延界定的不同:性恶论者主要指先天的自然动物属性,而马克思主要指后天的人的社会属性。承认人的先天动物自然属性不等于就认为人性就是动物性。人性应该人之为人的后天社会属性。二、两种人性观具有内涵的张力:人性恶者的人性内涵受外延影响,所以主要指动物性的内容:趋利避害,自私自利,赤裸裸的欲望,无止境的兽欲等。而马克思的人性的主要内容则主要是人的类本质,自由全面自觉的实践活动。人性恶论者认为马克思拔高了人性而从推论出共产主义必将实现。实质上马克思并没有拔高人性,恰恰相反是人性恶论者贬低了人性,把人性降低到了人的动物自然属性,而没有充分重视人的社会本质属性,社会本质属性才是真正的人性。人性恶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性的之间的强大张力成为人性恶论者对共产主义的疑和否定的关键。

         三、问题的实质与解决:两种不同的利益系谱的运行

         目前社会中一些持人性恶者对共产主义的质疑与否定,实质上是认为共产主义的利益分配原则与人性中必然的趋利必害,追求自身利益的属性是不可兼容的。下面我们主要从利益系谱的角度分析人性与共产主义本质上是否兼容或者一致。

         我们分析一下私有制社会中利益的系谱:私人利益、共同利益、阶级利益、普遍利益构成私有制社会的利益系谱。私人利益指关系到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利益,最初主要是物质利益。共同利益指相互联系的个体形成的团体内一致的利益。阶级利益指私有制社会中同一阶级内的共同利益。普遍利益指普遍形式的利益。这四种利益是私有制社会中的现实的具体的利益,并存在对立统一复杂关系。私有制度社会利益系谱的运行机制:1、从逻辑层面分析:首先是个人利益的追逐,尤其是追逐个体的生存的必要利益,必要利益的追逐是人的自然属性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存在的必然要求。个人利益追求除了满足生存发展的必要利益追求外,还存在着一种额外的利益追求。个体在社会中进行个体利益追求中,会导致共同利益的产生,也就是利己利他利益的产生。虽然利己是自身主要目的但客观也有可能产生利他的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为了巩固和发展个人利益必然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客观地形成阶级利益。阶级利益是利益分化的高级形态。“私人利益总是违反个人的意志而发展成为阶级利益,发展成为共同利益,而共同利益脱离单个人而独立化,在独立化过程中取得普遍利益的形式,作为普遍利益又与现实的个体对立,而在这个对立中它们既然被确定为普遍利益,就可以有意识想象成理想的,甚至是宗教的,神圣的利益”[7]2、从历史的现实层面分析:利益分化发展的基础在于个体及个体间的社会实践活动。物质生产劳动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物质生产劳动的发展导致了分工的出现,分工的出现是私有制出现的物质基础,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结成了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的产生不以个人为转移,它是客观现实的存在。人在生产劳动中形成的生产关系反过来又制约着人们的活动,异化着人本身。奴隶社会中形成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依附关系,奴隶依附着奴隶主。资本主义社会形成的是一种人对物的倚赖关系,人对资本的依赖,人异化成特殊的商品。从个人利益到阶级利益的普遍形式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复杂的辨证发展过程。“只有他们才发现在全部历史中‘普遍利益’都是由作为‘私人’的个人创造的。他们知道,这种对立只是表面的,因为所谓‘普遍’的这一面总是不断地由另一面即私人利益产生的,它决不是作为一种具有独立历史的独立力量而与私人利益对立,所以这种对立在实践中不断消灭,又不断地产生。因此这里说的不是黑格尔式的对立的两个方面的‘否定统一’,而是以往由物质决定的个人生存方式的由物质决定的消灭,随着这种生存方式的消灭,这种对立连同它的统一也同时消失。”[8]

         从私有制社会利益谱系运行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出人性与私有制社会中人的异化在利益系谱运行中内在关系:人的自然属性即追求自我利益始终在逻辑在先地与历史在先地起作用,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制度在人的逐利活动中形成来反过来又影响着异化着人和人的逐利活动。从人性的角度看,在私有制社会中,人的自然属性起着非历史性影响,人的社会属性在社会性活动中尤其是逐利活动中与私有制发生着一种复杂的相互关系,并且人的自然属性在私有制中得到强化。资本社会中普遍存在着拜物教与赤裸裸的物欲。

         私有制社会自然属性被私有制文化放大、恶化,那么共产主义能不能与人自私自利的自然属性兼容呢?如果能,它又是如何兼容呢?共产主义社会将在利益追逐中以怎样的方式演进产生?共产主义能否与人的自私自利的自然属性兼容的关键取决两个方面:其一、自然属性能否被社会属性最大限度的弱化。其二、自然属性中不能被弱化的部分能否实现社会性转向。社会性转向并不是指自然属性转变成社会属性而是指一种面向社会属性的状态。共产主义的实现的两个指标:其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否发展到高度的自由与和谐。其二、人与人的关系是否发展到高度的自由与和谐。归结到一点就是人自身是否达到了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状态。达到前者需要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到达后者需要私有制的彻底根除与社会文化高度的文明。物质的高度文明可以通过可持续发展的生产与科技的进步来实现。人与人能否达到高度自由与和谐的关系一个核心问题在于非历史性存在的人的自然属性将以何种形态存在。

         自私自利、无止境的欲望等自然属性在高度发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社会中易发生一种质的变化:物质利益追求出现一种边际效应现象。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会逐渐减退到一个最低点。相反对文化对精神的追求会出现反边际效应现象,对精神文化享受会不断增强,直至无限。自私自利等人最基本的自然属性会通过物质追求的边际效应与精神文化追求的反边际效应在公有制社会中被公有制文化特别是其价值观念文化如集体主义等弱化到最低点而且实现了自然属性向人的公有制文化社会属性转向的状态,形成人类人性接近理想最美的圆,公有制的价值文化观念居于超稳定的核心位置,非历史性的人的自然属性处于圆的边缘游离状态,虽然处于游离状态但始终指向圆心。在共产主义社会利益系谱只存在两种典型利益形态: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不存在相对独立的共同利益更不可能存在阶级利益。特殊的个体利益与普遍的社会利益统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接近完美的圆,社会利益集中在圆心,个体游离在圆内并高度指向圆心。这个利益运行结构与共产主义人性的结构本质上是一直,存在着高度的耦合。利益运行的这个社会边际效应与反边际效应这个历史飞跃出现并不是一蹴而,而是一个十分漫长的演进过程,而且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必须同时协调发展街道高度的繁荣。高度物质文明是基础是前提,高度精神文化文明是主导是关键。历史上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了三次科技革命虽然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但是其精神文化并没有本质的变化,仍是一种私有制的剥削关系文化,所以出现了物质文化越发达人自身的异化越严重的悖论现象。社会主义将通过分工的消退与人性的弥合(人的自然属性统合到社会属性)两条路线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2、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
3、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
[1] 孔子:《论语·阳货》
[2] 孟子:《孟子·告子上》
[3] 荀子:《荀子》
[4]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7]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
[8]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


文章来源:学说连线 http://www.xslx.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爱力 发表于 2011-11-20 22:50:10 | 显示全部楼层
生命禅院第二家园近三年的共产主义生活实践证明,它不是"可能",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美好{:4_2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生命绿洲论坛

GMT+8, 2024-11-22 12:38 , Processed in 0.06768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