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绿洲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80|回复: 0

是什么阻隔了孩子与大自然的亲近?

[复制链接]
疏竹无痕 发表于 2013-12-24 14:5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寻觅与大自然的链接

发表时间: 2013-12-16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陈妍凌

12.jpg

  中国环境报见习记者陈妍凌

  1 小手拉大手,体验自然的魅力

  蒙着眼、摸树叶、抱树干,20名学龄前儿童正在奥林匹克公园北园内同自然之友的环保志愿者及家长们一道,体验自然与生态之美。

  这些孩子被赋予一项任务。在数十棵树组成的小树林中蒙上眼,由各自的家长引领,绕过迂回的路径,通过感官体验识别某棵树的特征和方位。然后回到出发点后,摘下面罩,寻找刚才亲密接触过的“我的树”。

  乍听到游戏规则,大多数孩子和家长认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位家长质疑,“这些树长得差不多,用肉眼都很难辨认,更何况是蒙着眼。”

  五岁的小丸子戴着眼罩,被爸爸领到一棵繁茂的松树前。树冠很低,小丸子必须伏着身才能避开树冠,够到树干。从未触碰过树干的孩子试探地伸出手,摸了摸,兴奋地叫起来,“爸爸,这棵树缠了绳子。”

  回到出发点,小丸子凭着树冠低和树干缠绳两个特点,一摘下眼罩就在数十棵树中找到了自己的树。

  孩子们相继成功,且各有找树的诀窍。有的记得在树下踩到了块不小的石头,有的注意到通往那棵树的路上翻过了小土坡,还有的甚至通过树旁一根水管发出的水声来辨认方位。

  游戏还别出心裁地让家长与孩子互换角色,由孩子领着蒙眼的父母找树,令不少家长颇感新鲜。小丸子的母亲李女士就第一次体验到用手臂丈量树干的感觉。女儿为她选择的树树干粗壮。

  当她回到出发点,摘下眼罩,“我一眼就确定,那就是我的树。那一刻我觉得好像找到了和大自然的链接,心里特别感动。”

  这正是自然体验的价值所在。它不功利于对参与者的知识灌输和植入,也不试图通过展示巨大的环境破坏伤疤,催生孩子的环境危机意识。相反,它致力于给予孩子在大自然中的美好体验,引导他们建立与自然的链接,热爱自然,进而自心底萌发保护大自然的冲动。

  正如李女士所说,她以往在路上跑步、骑自行车,总是忽视了看似不起眼的土地、小草。自然体验让她弯下腰、蹲下身,感受最原始、最纯粹的自然魅力。

  在鼓励参与者追寻人与自然和谐的同时,自然体验也增进家庭成员间的感情。一位母亲就收获了浓浓温情。

  当蒙着眼睛,被女儿牵起手走向“我的树”,孩子不时贴心地提醒:妈妈小心,脚下有石头。母亲感慨:“突然发现,我很放心把手交给她,我的孩子现在是可以托付的了。”

  在这个活动中,自然体验与亲子互动相互融合、互相促进。

  一方面,自然体验活动满足了家长的亲子初衷,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平日工作繁忙的家长希望周末多同孩子互动,增进彼此感情。

  梁先生夫妇每逢周末都带孩子出外活动,但尽量不选择电影院等场所。梁先生解释,“看电影缺乏互动,我们就想多和孩子接触。”

  另一方面,家长的参与有助于提高环境教育质量。活动组织者之一、自然之友志愿者橙子回忆,以往组织自然体验活动,仅针对孩子,家长只能在旁观看。近一年来,组织者逐步摸索,将环境教育自然体验与亲子活动结合,让家长也参与其中。

  橙子说,“家长在活动中收获别样的体验。凭借相对成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他们能在今后的生活中,向孩子渗透更多环境教育的理念。”

  2 是什么阻隔了孩子与大自然的亲近?

  相较于这些学龄前儿童,他们的父母大多有与大自然更为亲密接触的童年。参加活动的梁先生回忆,自己长在农村,儿时辨识动植物种类和习性,不需要刻意去认、去记,在生活环境中就能接触到。

  那么,是什么阻隔了当代孩子与大自然的联系?这其中当然有一些家长对环境教育重视不足的因素。但即便是秉持环境教育理念的家长,也往往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心有余而力不足。

  其一,孩子的时间被课业负担挤占,注意力被电子产品吸引。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不得不为其选择多种课外辅导班。而电视开辟卡通频道,全天滚动播放动画片,加之电脑、手机等媒体终端的普及,也使不少孩子耽溺于电子游戏和节目。即使家长有意识地强制限定孩子的电子产品接触时间,也无法从根本上扭转孩子生活电子化的趋势。

  其二,社区配套设施不足,让孩子无处可去。潘女士认为,城市规划中,以一座面积较大的公园广泛辐射周边民众,远不如让多座小公园零星分布在各个社区更有意义。

  以当天参加活动为例,潘女士一家往返于路上的时间足有两小时。“奥林匹克公园确实很美,可惜路远不能每天来。所以孩子的活动时间只有周末了。”而家长高女士不仅关心社区公园的有无,更在意公园小型游乐设施建设。“哪怕在社区公园搭几个滑梯、秋千,让孩子能多在自然中流连也好。”高女士坚信,孩子在自然中能找到更多乐趣,因而希望女儿多接触、融入自然。

  其三,家长虽重视对子女的环境教育,却不得其法。不少家长有意识地为孩子安排周末户外活动,如爬山、骑行等,却忽略了与孩子一道静下心享受大自然,最终只能匆匆来去,无心感悟。

  亲子自然体验后,一位父亲反思,养育了儿子7年,从没让孩子认真摸摸树,有时孩子蹲在地上看蚂蚁、摆弄小树枝,都被他当作无趣的行为加以制止,令孩子一次次地失去亲近自然的机会。“以后一定要多给孩子与自然接触的机会,用眼、用手、用心去体会。”

  3 活动难在持续系统,教育要用时间浇灌

  亲子自然体验活动逐渐受到家长的认可。本次活动的报名通知发布仅半天,就宣告满员。不少家长询问下一次活动时间,提出要预约报名。也有家长多次参加活动后,主动加入,成为志愿者,继续传递环境教育的接力棒。

  家长的参与热情让橙子等志愿者颇受鼓舞,也倍感压力。橙子坦言,“亲子自然体验活动最大的问题在于活动连续性不足。”

  一来,连续的活动必须以志愿者大量的时间投入和较高的活动组织能力作基础。志愿者不仅要预先实地考察并选取最佳活动场地,还要为不同天气条件制定多项预案。但绝大多数志愿者并非专职环保人士,只能挤出工作闲暇策划组织活动。志愿团队还应根据参与者年龄的变化,制定不同的活动方案。例如,游戏“我的树”让学龄前儿童乐在其中,但未必适合学龄儿童。“我们组织针对低龄儿童活动的经验相对丰富,十岁以上的青少年活动还鲜少涉足。”橙子说。而志愿者们的活动策划、现场协调能力也有差异,他们需要通过大量活动实践积累经验,逐渐成长。

  二来,国内可供参考的资料、经验较为匮乏,难以作为志愿者的培训指导。我国环境教育起步较晚,当前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在奥林匹克公园的自然体验活动中,志愿者们参考了美国自然教育家约瑟夫·克奈尔的《与孩子共享自然》一书,并从中选取了“我的树”等互动性强的游戏,按流水教学法的起承转合韵律安排游戏顺序。不过,若要将活动常态化,就不能重复这几个游戏,组织者既要创新设计,也要大量借鉴。

  “可惜国内这方面资料太少了。”橙子说。当前虽有学校、组织着手开展学龄前儿童的环境教育,但多为短期应景式活动,内容停留于浅表,缺乏对持续性、系统性活动的研究和探索。

  不过好在,孩子们的点滴肯定与改变正不断给予志愿者攻坚克难的勇气和坚持付出的动力。小丸子一面喊着“下回还要来”,一面在方才摸过的松树前流连,不愿离开。

  自然体验式环境教育的力量在一次次“好玩”中不断累积、发酵,于潜移默化间转化为参与者更深刻的认知。这种变化过程并非立竿见影、即时生效,它持久而缓慢,当以长期的耳濡目染浇灌。

  正如一位母亲所述,孩子参加了多次自然体验活动,起初她并未发觉孩子言行有何变化。直到有一次,孩子在小区玩耍,当小伙伴们采花时,孩子却轻声说:“还是让它回归自然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生命绿洲论坛

GMT+8, 2024-11-25 06:59 , Processed in 0.07303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