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绿洲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53|回复: 3

挚诚的黏土:搭起故乡与世界的桥梁

  [复制链接]
清凉风 发表于 2013-12-23 08:4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清凉风 于 2013-12-23 08:44 编辑


挚诚的黏土:搭起故乡与世界的桥梁

转载 第二家园
2013/12/17 @Sunny

    昨晚睡前,女儿跑来向我推荐一段演讲视频,跟我介绍说演讲人是个非洲裔的建筑师,他设计的小学校和图书馆都用黏土做主要材料,施工时全村老少一齐动手,效果棒极了。

TED视频:Diébédo Francis Kéré “How to build with clay and community”
http://on.ted.com/kere

    打开那段视频,听那个中年黑人建筑师讲述他的作品和人生经历,马上被牢牢吸引。他出生在西非的贫穷小国布吉纳法索的一个小村庄,赤贫的村庄至今不通水电,居民多数是文盲。童年时父亲送他到城里求学,希望他这个家中长子能以知识改变命运。后来他争取到宝贵的机会去柏林学建筑,成了一名建筑师。当年他到外地读书,除了家庭的支持,还有全体村民的鼎力援助,他不忘回馈,第一个作品就是为村子盖小学校。

1.jpg
小学校


    建那座小学校时,他还是穷学生,为筹集建设经费他创设了一个筹款基金会,两年时间筹到五万美元捐款。当他回到村庄,告诉乡邻们,新的小学校将要用大伙最熟悉的黏土筑就时,人们失望至极,因为他们那里气候恶劣,干旱的土地上只要有降水,必是瞬间引发洪水的倾盆暴雨,土坯屋怎么能抵挡得了那样的大雨呢!乡邻的反应一定在他料想之中,说服他们并不困难,因为他的设计经济实用:用到处可得的黏土做主要建材,成本低廉;人们祖祖辈辈用黏土垒房,对它的性能最熟悉,施工时全村老少都可参与,而劳动力是他们最大的财富;虽然材料老套且可疑,但他有从遥远异国学到的现代技术可以仰赖。

    劳动的场面精彩极了。他们用黏土铺地,村民们依着非洲鼓特有的节奏,用脚跺踩,用木棒锤砸,把粗拉的黏土坷垃一点点击碎,一阵击打一层水,反反复复,再经过妇女和孩子用鹅卵石长时间的打磨,黏土质地变得如“婴儿的小屁股一般细腻柔滑”。那种施工的场面和前些日子看到的一段录像,记述布达拉宫脚下,同样善用黏土的藏民和着劳动的歌舞用石杵击打磨平地面的场景简直一模一样。

    小学校用土坯砖垒墙,用价格不贵的钢条藏在宝贵的水泥里支撑屋顶,架空的屋顶上覆盖最便宜的锡皮遮挡太阳和雨水。黏土隔热性能好,架空的屋顶气流通畅。这样的房子与政府统一施工的水泥“烘箱”相比,价廉舒适,“孩子们喜欢它!”一张照片上,一头毛驴躲在校舍宽大顶篷落下的荫凉里,“驴子也喜欢它!”


2.jpg
小学校教室内景


3.jpg
小学校无疑是孩子们的家园


    小学校的项目让他一举成名。他在演讲中提到后来跟进的三个建设项目:小学校的扩建工程,村里的图书馆和一所高中。其中图书馆的屋顶处理很巧妙,他在施工时用到了当地最常见的粗陶罐。他们先把收集到的大小不一的陶罐切割开,在屋顶灌注混凝土前,把切好的陶罐放置在钢筋架格里,屋顶成型后的空间光影迷离,阳光从那些圆孔注入,热气自圆孔排出,美丽而简单。

4.jpg
图书馆屋顶灌注混凝土前


5.jpg
图书馆屋顶


6.jpg
高中校舍


    在建造高中时,他们用筑混凝土墙的方法铸黏土墙,在模板里灌入混合了砂石的黏土。施工时有暴雨袭击,他们用塑料布把黏土墙紧紧包扎。暴雨给他们惹麻烦但也带来礼物:大水把沙土砾石冲入干涸的河床,待洪水退去,那些砂石就是最好的建筑材料。

    他的建筑作品是地方传统,现代技术和建筑材料三种要素非常好的结合。施工过程少用机械,吸引乡民参与,采纳乡民建议。参与施工的人往往从中学习掌握到简便实用的技艺,“如果有一天我死了,他们当中至少有一个人依然可以用学到的技能把房子盖下去。”有了这样的技能,想要工作挣钱的年轻人,不必像过去那样除了远走他乡别无选择。

7.jpg
村民一起参与的施工现场


    他的作品立在那片赤红贫瘠的土地上,既像从那里生发出来的草木,又有充满现代风格的雅静明快,高大的顶篷让人看到翅膀打开时的力量和希望。看着那些照片,似乎能感受到当地人欣喜的心情,能闻到黏土沉厚挚朴的味道。

    今天早上,把那段视频又看了一遍,他讲话时压低的声音带着急切,同时也俏皮,声声入耳,打动心扉。

    其实做这篇笔记,除了喜欢他的建筑本身以外,更多的感动在于他把盖屋子作为帮助故乡脱离贫穷的着力点,他在演讲的最后提到,想搭起贫穷故乡与外在世界的桥梁。他把成就个人和建设家乡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对于苦闷于人生意义的人有很好的启示。 他目前在家乡做的项目,有学校,有图书馆,有妇女中心,都是为了在当地为乡民开启教育之门。不少项目完全靠社会捐助营建。由一个人的努力赢得外来助力,把个人的能量十倍百倍的放大,这个事实的本身最打动人。

    利用黏土做建材,一是它便宜,二是它产于本地,是传统建材,人们熟悉它的所有性能,既易于施工,又可以方便参与施工者学习和掌握技艺。“help to self-help”是他的根本理念。

    他的建筑当然用到水泥。在屋顶的结构中,钢和水泥是主角。他的黏土砖是经过改良的黏土砖,他在演讲中都提到过的。改良后的黏土砖更坚固,同时依然保持了低的造价。他根本无意于强调黏土砖的纯正血统。

    我不是建筑师,是以普通人的眼光看他的作品,前面有一位朋友留言讲得好“没有复杂的建造逻辑,没有绚丽的表面机理”,这也是我看到他的作品后的第一感受。

    这位建筑师在德国有他自己的设计事务所,他的作品得到不少建筑大奖,除了在非洲故乡得到认可和推广,现在还开始进入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他的名字是Diébédo Francis Kéré。在网上搜索一下,可以看到很多有关他的信息。他的演讲链接:http://www.ted.com/talks/diebedo_francis_kere_how_to_build_with_clay_and_community.html

    后来发现这还是个未完成的项目,想来他们会有办法遮挡的:)这个链接是他们为图书馆、妇女中心等几个待建正建项目募集资金的网站:http://www.betterplace.org/en/projects/15529-the-atelier-a-christmas-appeal-for-gando-burkina-faso

    【后记】

    谢谢大家的阅读和关注。征得@远古超萌武士 同意,把他的留言复制在正文后记中,给这篇草就的小笔记添加一点来自建筑师的真知灼见:

    “当初刚看到这一系列房子的时候真的还满激动的。因为这个房子的意义远不在于“业界良心”或者“爱心传递” 。

    在这个还没有工业化的国家,钢筋混凝土,烧结砖这些不环保的工业化建造方式还没有开始。Kere搞的这套生土砖+混凝土梁的体系实际上将对这些材料的应用降到了最低,走了一条低工业化发展的道路。所以他的方法的未来不在于几栋“希望小学”,而是一个未来的建造体系。

    从慈善的角度文中已经无比清楚。就算从建筑学的专业角度,他这个房子都非常有趣。因为这些房子最开始被关注不是因为TED这些公益媒体,而是各种专业的建筑奖。因为kere的焊工背景,他这一系列房子中钢筋的用法堪称教科书。当然,那些抓眼球的人工夯实,陶土罐不必多说。欧洲人眼中看到的,是一种骨子里是现代建筑(欧洲建筑),但在非洲做了相当程度的改造。这种改造是如此的精彩,以至于欧洲把他请回来再教欧洲人。

    还有一个很不上台面的角度。其实欧洲人嘴里不会说,但是Kere代表了欧洲向非洲援助的最高水准。因为之前都是支教、资金、医院等民生项目。而Kere是少有的在欧洲受高等教育,然后回去支援非洲基础建设的例子。

    因为这一系列的原因,专业上,良心上,人脉上的联系。欧洲主流是真的接纳Kere。他现在不仅到处演讲,而且在一流的大学里当客座教授,带领欧洲学生去非洲参与盖房子。Kere说法语,英语,德语等各种欧洲语言,欧洲人是骨子里接纳他。所以某种程度上,Kere的做法非常值得留学生学习。”

来源 有机会
楼主热帖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 · 公平|主题: 14, 订阅: 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清凉风 发表于 2013-12-23 08:4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一直喜欢黏土做的瓷器,有朴实的、细腻的、厚重的、轻薄的、、、,都很美!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琴友 发表于 2014-10-31 18: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才看到,不过还是感动了一回
这是用心做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生命绿洲论坛

GMT+8, 2024-11-23 00:37 , Processed in 0.12313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